生產端有農業大數據對基地進行耕“云”,加工端以柔性智能碾米機和智慧碼垛生產線升級換代,供應端通過電商平臺與皖墾e家實體店互動;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從餐桌到田頭,所有稻米產品全程質量可追溯……安徽農墾正在打造“智慧稻米”全產業鏈新模板。
“作為稻米生產的老資格糧商,我們用兩三年的時間初步完成了從傳統稻米到‘智慧稻米’的蛻變,靠的是自我變革的勇氣,更有一顆科創‘芯’!”安徽農墾農產品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汪登松說。
2018年,安徽農墾將大壙圩農場、倮倮米業和農產品公司整合成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稻米產業板塊。改制后的農墾農產品公司顯現出生機和活力,成為現代農業、糧食加工、倉儲物流、商業連鎖全產業鏈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生產、加工、供應三個產業鏈條形成閉環運營。經過幾年的運營和磨合,農產品公司逐漸抬起“龍頭”,在天長市當地及周邊釋放出新的區域影響力,輻射帶動周邊市縣鄉鎮糧農1萬多戶,倮倮米業常年優質水稻種植訂單面積達6萬余畝。
汪登松認為,下好“融合”先手棋,只是走出了規模發展第一步,在稻米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全產業鏈“智慧稻米”才是核心競爭力。
生產鏈智慧化
顛覆基地生產的傳統模式
2016年,投資150萬元的農業物聯網項目落戶大壙圩農場。起初,有人看不上這個投資額很小的項目,甚至質疑這個只埋設一些探頭和傳感器、做數據大屏的玩意兒可能“中看不中用”,但到底中不中用,用了就知道。
農場種田能手崔海軍和麥稻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在手機上下載了“智慧農業云”APP,關于當下小麥的苗情、土壤肥力等數據一目了然,物聯網通過遠程智能蟲情測報燈、遠程智能孢子捕捉儀等高新智能技術設備采集的相關數據進行自動分析后快速發出病蟲害預警,為農戶防治病蟲害提供便捷服務。
以前病情報是通過農技人員下田肉眼選點收集,作出預判后撰寫紙質的病蟲情報分發給農戶,信息發布不夠精準,又不及時,有時情報到手、防治期已過,后來手機短信發送也快不了多少,F在通過傳感器采集、大數據分析,情報精準,為精準施藥提供了科學保障,省時又省力。“以前種田靠經驗,現在有了大數據就是不一樣!”崔海軍說。
物聯網的精準還體現在肥水管理上,大數據可對整塊田進行數據分析后建立智能配肥系統,根據產量模型進行配方施肥。這樣不僅可以做到精準施肥,還有利于化肥減量,提高麥稻品質,同時節本增效。
物聯網在農機管理運用上更加精細化。農場農服公司負責人張凌云介紹,物聯網有“植保無人機監控系統”,“農機自動導航駕駛系統”等,對農機作業實行實時監控,作業更高效,作業量更精準。“有了物聯網系統,至少,原來農機服務‘經營不實’的問題迎刃而解!”
大壙圩農場公司的農業智慧化,不僅體現在物聯網上,還有無人機的廣泛應用。2018年,農場公司引進了12臺植保無人機,徹底改變了農場公司傳統繁重的植保作業方式。農戶只需在手機APP上下訂單,專業植保服務隊就會安排隊員來開展飛防,農戶通過手機就能全程記錄和掌握。一臺無人機每小時可作業60畝,每畝噴灑藥量達1000毫升,與人工相比,可以節約50%以上的農藥使用量和90%的用水量,更不用說節省人工、提高效率了。
與此同時,稻米的種植、收獲、倉儲、加工、檢測、銷售等各環節信息全部錄入物聯網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通過追溯軟件生成二維碼,形成完整的稻米質量追溯系統。
加工鏈智能化
引進國際先進的柔性智能碾米新技術
農墾農產品公司由傳統稻米轉向智慧稻米的標志性事件是稻米加工端智慧化的一次創新。
麥稻智慧集團是一家立足于上海,致力于糧食加工行業雙創新的新經濟企業。麥稻智慧推出“智慧型糧食分層磨削裝置”,在原理、結構及系統上的實現“三大顛覆”,一站式解決了稻米加工行業長期存在的高增碎、高能耗、高米溫的“三高”痼疾。
上海麥稻智慧稻米發展課題組專家、國糧武漢科研設計院教授級總工謝健介紹,目前世界碾米技術經歷了三次革命,第一代碾米技術是原始的舂米,第二代碾米機是目前仍比較通用的螺旋式推進器,它的硬傷就是碎米率高、能耗高、米溫高;而麥稻智慧集團推出的專利產品柔性智能碾米機(即“智慧型糧食分層磨削裝置”),屬國際領先、國內首創的碾米技術,可以稱之為第三代碾米機,它實現了稻米加工“三低”(低溫干燥、低溫儲存、低溫升加工)創新技術。該技術的推廣在安徽省屬于首家,項目正常運營后,將通過降低成本、提升大米品質等對稻米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預計每噸大米加工增效150-300元,產品的增碎率下降75%以上,加工環節品溫下降70%,產品口感及貨架期大幅改觀;噸米能耗降低50%-70%;留胚率達80%。
工作人員正在調試智慧型糧食分層磨削裝置生產線
麥稻集團與安徽農墾于2020年8月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麥稻集團向安徽農墾提供全套“智慧型糧食分層磨削裝置”和整體技術方案,對倮倮米業進行升級改造,建成一條新型碾米示范生產線;并計劃在合肥建立稻米副產品技術創新中心,在天長或省內其他條件成熟的區域合作建設首家區域稻米加工中心。
去年底,倮倮米業車間安裝了智慧型糧食分層磨削裝置,建成了省內第一條柔性智能碾米生產線并進行了設備調試,近日已完成設備調試,即將投入試運行。
2020年5月,倮倮米業投資180多萬元,對大米加工包裝線進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人均勞動效率提高近6倍,年節約用工成本近30萬元。
供應端云平臺
布局兩個“三角”的稻米攻略
2020年6月匯集全國13個墾區優質農產品的皖墾e家旗艦店在合肥開業,從而揭開了農墾農產品大營銷的序幕。
而在此之前的去年2-4月份,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前所未有的市場寒流,農產品超市旗下的皖墾農產品超市嘗試通過微信小程序、平臺直播等,拓展線上渠道,探索新的產品銷售模式和商業模式。超市的“小二們”經常在深夜備貨,在清晨為“老鐵們”配送新鮮果蔬,通過安全社交距離將貨物送至最后一米。在非常時期,超市不僅彰顯了國企保供應的擔當,而且與客戶建立了“患難之交”,留住了一批鐵桿消費者。
農產品公司還在合肥市一些小區投放了智能碾米機。碾米機內存有新鮮稻谷,消費者根據需要選取適量稻谷,由碾米機現場自動碾出新鮮營養的胚芽米,客戶可通過掃描二維碼自動付款。“每天都能吃到新米的感覺實在是爽!”智能碾米機后臺由大數據平臺云控制,每天實施監控,實現無人銷售。
小學生參觀智能碾米機
汪登松表示,下一步,要樹立系統觀念,加速“智慧稻米”全產業鏈開發,進一步完善智慧農業系統各類數據信息和功能,利用5G技術繼續引進地理遙感、農情監測,農機調度、自動導航、精準作業等農業物聯網設備,推動農業數字化、智能化;定制企業管理ERP系統,用供應鏈來優化運營模式,改善資源調配模式。推進智慧糧庫建設,利用糧情監測、智能監控等智能化設備確保在庫糧食安全。精準定位,建立高效的供應商合作和物流配送體系,力爭十四五”末在省內及長三角地區形成100家“皖墾e家”。稻米產品在主攻長三角市場的同時,布局珠三角“云銷售”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