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社區,坐落于合肥市肥東縣梁園鎮。古為驛站,梁園北大門,平靜樸實中,流露著濃厚的人文氣息。
在護城,無論是忽逢格;,夾岸數里路,還是泥坑鉆紅蝦,水田飛白鷺;無論是工廠生產忙,棚里蔬菜香,還是紫薇花樹下,流連情意長,在駐村工作隊的辛勤裝扮下,護城愈發楚楚動人,活力新發。時光未央,護城未來可期。
服務鄉村振興,增加村集體收入
尋一周末,呼朋喚友,車行護城。行至水邊,忽逢格;,夾岸數里路;ㄇ坝袠,樹下有車,車周一片青青草。夕陽下,轉身望去,樹枝婆娑,小車清麗,不遠處軌道火車,惹人前往。此處,可緩緩行矣,瀟然于草木湖水之間。
“這是我們護城正在開發的田園綜合體,雖然因疫情暫未開放,但是周邊游客早已慕名而來。”吳壽剛說。
吳壽剛是護城社區第一書記,2021年6月駐村開展工作以來,吳壽剛牢記駐村工作要求,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制定駐村工作計劃和社區產業發展規劃,圍繞社區資源稟賦,發展鄉村振興新業態。
2019年底,梁園鎮東武社區的袁長權,考察多處,因護城環境好,近水庫,便和村里簽訂了20年土地流轉協議,用于蝦稻共養、苗木花卉和田園綜合體建設。據袁長權之子袁鵬程介紹,田園綜合體以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為基礎,以休閑度假康養市場為驅動,將生產、生活、生態同步,集農業、文旅、康養一體。有特色樹屋民宿、星空泡泡屋、火車民宿、親子田園生活體驗區和萌寵樂園等。
田園綜合體一瞥
為更好地促進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吳壽剛經常和袁長權以及袁鵬程溝通交流。“田園綜合體會有大量用工,能帶動村里的人就業,本身土地流轉村民就有租金,這樣帶動整個村里年人均增收不少。”吳壽剛說。“走訪企業,每個企業目前經營發展的怎么樣,有什么困難,都要掌握。優化營商環境,幫他們尋求政策支持,對接技術部門,協調和村里的矛盾,市場推廣,產品宣傳等,這是我每天要做的事。因為企業發展壯大,社區也會獲利,無論從集體經濟來講,還是從群眾個人來說,都有好處。”
不僅有田園綜合體,依托社區一座廢棄小學上,吸引返鄉創業企業家投資建成了一個一萬平方米的紡織廠房,目前已投產運營,第一批招收50人左右就業,解決了群眾就近務工問題。“我們爭取了縣鄉村振興局35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入股恒亞紡織,這又能給社區增加一筆穩定的收入。”
位于社區內的紡織企業——恒亞紡織
建強社區黨組織,帶動更多的能人鄉賢回鄉創業,增加社區收入,這正是吳壽剛在做的事。
落實產業規劃 把利益輸送給百姓
在護城社區隆平大學合肥實訓基地的一塊稻田里,泥坑鉆紅蝦,水田飛白鷺。走在田埂上,可聞到田野的芬芳,看到豐收的喜悅,一種明媚的愜意環繞。目之所及,野田之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鷺不驚,心飛揚,意難終。
這是稻蝦共養的一個場景。
稻蝦共養基地
為了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護城社區初步形成了“1+2+1”產業發展思路,即以稻蝦共養、大棚蔬菜和苗木花卉為主導的三大產業格局,并在此基礎上重點打造田園綜合體項目,發展鄉村旅游。該社區現有蔬菜大棚337畝,2021年產值達800萬元。稻蝦共養產業方面,隆平高科袁小莊稻蝦共養示范基地、隆平大學合肥實訓基地均已落戶,2021年產值達650萬元。苗木花卉產業方面,采取“旅游觀光+成品出售”的模式運作,以產業促進鄉村旅游,以旅游帶動產業發展。目前袁小莊田園綜合體項目具備開園條件、省級研學示范基地項目正在緊張實施中。“未來村集體收入有望突破百萬元。”吳壽剛說,護城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圍繞“1+2+1”產業發展思路來做文章。
目前,護城基礎產業已經形成,下一步是如何做優提高效益,“最終要給群眾獲取更大的利益。因為村里發展得再好,老百姓得不到利益,沒用。所以,先把產業打造好了,把利益輸送給群眾,帶動群眾,這樣整個村子就發展起來。”吳壽剛說。
鞏固脫貧成果,讓群眾生活更好
護城社區38個自然村,戶籍人口1157戶4071人,常年在家的不到一千人。農村出身的吳壽剛,吃住在村,駐村快一年時間了,已經和群眾打成一片。在關注企業的同時,走訪36戶脫貧戶和2戶邊緣戶,動態監測他們的家庭情況,防止他們返貧和致貧,已經是他駐村工作的一部分。
走訪脫貧戶
脫貧戶陳家令,2021年菜籽豐收,他想炸成油賣,這樣不但可以增加收入,剩下的菜籽餅還可用作肥料,一舉兩得?墒,銷路難住了他。吳壽剛了解到這個情況,便拍了圖片,發在朋友圈,并在單位的群里進行推廣。陳家令對這位年輕人印象很深,“他經常到我家來,問這問那,問的最多的是生活怎么樣,有沒有什么困難,他人很好,干事很負責。”
脫貧戶袁良君,老伴有重度殘疾,兒子外出務工,孫女上初一。老袁為了照顧老板和孫女,不能出門務工,吳壽剛主動為他聯系了特色種養。產出的土雞和土雞蛋吳壽剛自己主動購買,向親戚朋友推銷。同時,給袁良君安排了“秸稈禁燒巡查員”的公益性崗位,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不僅幫賣菜籽油、土雞,吳壽剛化身為新媒體推銷員,在抖音和朋友圈內幫助大戶推銷黃桃、小龍蝦、稻蝦米。“以前沒有視頻號,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我就注冊了視頻號,也在這方面摸索摸索。”吳壽剛說,目前他正在慢慢嘗試各種推廣技能。
不但要帶動村民致富,改善基礎設施,還要化解村里的一些矛盾,“我處理了一些基層矛盾,還有一些矛盾處理起來也比較棘手。面對一些信訪事項,有時也有一時解決不了的,但是一想到,信訪事項是送上門的為群眾服務,就更要想方設法為群眾解決問題。”吳壽剛說。
發掘人文資源,打造村史鄉賢館
護城,是省級森林村莊、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其歷史文化資源也相當豐富,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
護城,古為驛站,南北朝時設梁園為慎城縣,此地為梁園北大門,故名護城。明清時,護城為南北交通走廊,因地位重要,為傳達公文、書信,清朝設護城驛站,建公館。千年以來,護城的名稱始終沒有變化,沿用至今。
護城歷史悠久,有很多文人詩詞、名人事跡、遺跡和故事傳說。林則徐南下廣州禁煙下榻護城驛站,李鴻章之弟李鳳章在護城建有享堂,北頭廟、南頭寺、古祠堂等遺跡至今可訪其蹤。太平天國與護城、紅槍會的斗爭等民間傳說,體現了老百姓不甘欺凌的反抗精神。
說起這些歷史,吳壽剛信手拈來。他介紹,下一步將圍繞護城社區歷史文化,建立研學基地,打造村史鄉賢館,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鄉村文化,提升鄉村文化環境,積極打造鄉村振興新業態。
不知不覺,吳壽剛駐村工作已近一年。那個白凈書生,已是帶著草帽,穿梭于農家田間的黝黑小伙了。